平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虎牙小说huyaxiaoshuo.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午后,阳光暖暖的,风也和煦,林恩兮一边坐在院子里喝茶一边细细地打量着这幢她出生并长大的宅子。今日因刚来了月事,身体欠安,加上这些日子太过忙碌实在有些累了,便没去工室,不然还真难得有这样的闲暇。
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抱鼓石墩,广亮大门。梁柱、门窗、檐口、椽头都饰有精美的雕刻以及五彩缤纷的油漆彩画,有鹤鹿同春、子孙万代、梅兰竹菊、麒麟卧松等等。装饰纹样采用的是步步锦,表达的是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除了寓意吉祥的装饰图案和纹样,院子里还种有花树,外院种着兰和海棠,求的是“金满堂”的彩头,内院则种着石榴和葡萄,图的是“多子多福”的吉利。
此时正是春天,海棠、木兰以及石榴树全都开满了花,葡萄架上爬满了绿油油的枝蔓,整个院子看上去花木扶疏,幽雅宜人。
像这样的四合院整个北京城也难得找出几户来。林恩兮有幸在这幢豪华气派的四合院里出生长大,只因她是林济同的孙女,林承贤的女儿。
林济同和林承贤都是著名的琢大师,父子俩在中国雕界可谓是声名显赫。这也难怪,要知道,林家可是货真价实的琢世家。恩兮的世祖是乾隆朝时宫内造办处的一位苏州籍工,曾深得乾隆爷的赏识。
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恩兮的世祖将一块中心已挖去圆形碗料的籽弃料雕成了一个仕女图山子。山子的顶部是由一排整齐圆筒瓦组成的屋檐,部分屋檐被两侧的繁茂树木的枝叶所遮蔽,底部两侧垒筑有玲珑有致的太湖石。正中央的沁处被琢成了门洞,门洞中琢有一扇虚开了一道门缝的院门。明亮的光线从狭窄的门缝中透射出来,将整个山子映衬得明亮而莹润。院门内外各雕刻了一位妙龄少女,院外的少女手拿灵芝步态轻盈地向院门走去,而门内捧盒的长衣少女则朝门外走来。院里院外两个人物,通过一道门缝,彼此呼应,生动地刻画出一副细致婉约、清幽静谧的江南庭院景致,可谓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这件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仕女图山子得到了乾隆爷的激赏,专门题写了诗文,阴刻于器底。
诗曰: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
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
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文曰:和阗贡,规其中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
而这件名为“桐荫仕女图山子”的雕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爱且好古。好古的结果便是热衷于仿古,乾隆常命工或照古代器物原物,或按图形仿制器。“古拙而不失典雅”是乾隆皇帝对器仿古的基本要求。好古的乾隆帝对于有些被称为“时样”、“新样”的时尚器一直持排斥态度,比如对于那些全器镂空、无法盛放香灰的香薰之类的器,乾隆帝就批评制的工盲目炫耀技巧,完全不顾及实际功用,且工艺繁复、琐碎、俗不可耐、哗众取宠。恩兮的世祖是为皇上琢的工,自然不能不顾及皇上的喜好。故而其品风格大多是古拙而不失典雅的。这种古拙而不失典雅的风格被林氏后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恩兮祖父和父亲的雕品亦以此等风格见长。
当然,这种古拙而不失典雅风格不仅在器的制上得到了传承,更渗透到了林氏家族的家风之中。林氏家族的后人大多性情温润、气质敦厚、品行端庄,不喜哗众取宠。林氏家族为琢世家,十分注重传统。即便在处处讲新潮的今天,他们依然恪守着一些传统的伦理以及宗法观念。就拿这幢祖传的宅子来说,房间完全是依照“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以及“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和宗法观念来分配的。恩兮的祖父祖母在家中位分最高,故而住在内院的正房。大伯一家住在位于后院的后罩房,二伯和恩兮一家则分别住内院的东西厢房。外院的倒座房用做客房,其余房间则为杂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